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 典型风范 > 正文

福地名山古寺幽

来源:   发布机构:清城纪检监察网  点击量:次  日期:2005-12-9 14:00:00   


    清远峡山飞来寺,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(公元520年),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历史。古寺在北禺半山中,宋大观后,为方便老弱者善信进香礼佛,另于江浒别创殿宇,最初的殿宇很小,建在今之六祖殿这个地方。到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大规模扩建,遂成为岭南巨刹。时人称梁代建在半山的为"旧寺",称元代在江浒扩建的为"新寺"。两寺源出于一僧座主管,不分门户,游寺者轮流参拜,香火同样鼎盛,历代重修,新旧兼顾。为方便行文和游人寻踪索迹,因旧寺至今还有明代建立的牌坊名曰"飞来禅寺",在江浒建的有今人赵朴初题刻"飞来寺"。所以半山的称"飞来禅寺",江浒的称"飞来寺",总称为"清远峡山飞来寺"。
    关于飞来禅寺的创建,至今有两种传说。一说是"寺从安徽省飞来"根据《清远县志》载:梁武帝普通元年十月十八日,在峡山隐居的轩辕黄帝二庶子大禺、仲阳,化为游方居士,前往安徽省舒州上元延祚寺,找该寺住持和尚贞俊禅师商量,说:"峡居清远上游,建一道场,足立胜概,师能去否?"贞俊禅师满口答应。其时已半夜了。忽然风雨大作,雷电交加,二庶子运用神力,将延祚寺拔地升起,向南飞迁。打算在黎明之前飞到清远山来。刚到大庾岭,忽闻下界(人间)鸡啼,即加快飞行速度,不小心延祚寺被高山大石挂住一角,飞不得。后来出力一冲,这寺一角便跌落南雄梅关,化为一间挂角寺,亦即今之云封寺。结果能在黎明前按照预定地点安全降落。贞俊禅师"黎明启户,则琳宫绀宇,一望庄严,俨然运至峡山"了。他跪在山前作偈语云:"此寺飞来,胡不飞去!"空间音乐悠扬,有声签云:"动不如静!"因此,延祚寺便在清远山生了根,由于它是飞来的,故名"飞来寺"。清代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云:"(粤)有客寺二,一日飞来,一日云封"便可为证。
    另一说是和尚李飞创建。李飞是萧梁时代人。梁武帝(萧衍)是中国最信佛教的一个皇帝,全国遍建寺门。唐人有"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"之句。梁武帝既信佛教,又涉猎过不少道教类书,他知道清远山早已被道教徒列为第十九福地,是神仙所居的名山。一日诏书召见李飞和尚,面谕要在第十九福地的清远建一道场……。李飞欣然接旨,立即动身到清远来。登陟数峰,都觉峡中奇胜,非比一般。正是花多眼乱,建寺地址,举棋不定。这时,碰巧有三位地舆(风水)先生,带领一群人在飞来禅寺(未建)这块地上议论,一老者(师傅)边指点对面山形边说:"大牛带小牛,代代出公候!"两位徒弟看后,另有主见说:"师傅年迈,眼力不足。对面山形,你从北往南看,委实象牛,我从南往北看,则似象。大象赶小象,代代出和尚。"李飞听到"代代出和尚"便立即站出来,双手合掌,稍微弯腰说:"善哉善哉,阿弥陀佛,'出公候'也罢,'出和尚'也罢,我是奉当今圣旨,到此相地建寺,想请各位让这块地给皇上建寺好吗?"众人鼓掌赞成。李飞一方面觉得这次来程相当艰苦,另一方面觉得找到这样好的地方建寺门,很有价值。为了纪念自己来过此地,创建此寺,作偈云:"我名飞,向南来,寺落成,号飞来"。这两个传说,均同量收入一九八三年中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、出版的《中国名胜大词典》。可以说:都"有书为证"。但这二说都以寺名"飞来"为主旨。考究该寺历史,从南梁始建至宋景定时期,这七百多年中寺的名称先后是"至德"、"禅居"、"广陵"、"广庆"、"宝林"。都与"飞来"无关。就是这时流传下来的诗文,也没有提及"飞来"的事。大概上述传说都是在宋景定五年,寺改名为"峡山飞来广州庆禅寺"以后才产生出来的。所以后人对此信疑参半,诸多议论。根据近年来初步考证,飞来寺的始建,应该如清代康熙年编修的《清远县志》所记载:"广庆寺,即清远峡山飞来寺,梁普通年间贞俊禅师建"。
    建在江浒的飞来寺,面对峡江,背靠峰峦,左边有"狮头",右边有"象首",门前江面开阔,碧波荡漾,两头岸逼,故有"狮象守口"之称。寺坐北向南,依山叠建,红墙绿瓦,古朴宽宏。入山门,过花阶天井,上高台,即为大雄宝殿,殿正中,设释加牟尼佛,左为南无阿弥陀佛,右为消灾长寿药施佛,两旁有十八罗汉。前门正中有弥勒佛和韦驮,两旁有四大金刚,正是"菩萨低眉,金刚怒目。"恬静闲雅,肃穆庄严,一派佛家气氛。大有"到此地,万念皆空,山明水秀;入我门,一尘不染,鸟语花香"的感觉。宝殿西面有六祖堂,传说惠能当年光孝寺削发受戒以证六祖身份之后,首先到飞来古寺登座说法,后到曹溪……。近年来飞来寺重修六祖堂,恢复六祖像,供游人参观和善男信女进香礼拜。大雄宝殿两旁铺以斋堂、铁汁堂、祖堂、方丈楼、帝子祠和禅房僧舍,布局大方得体、雄伟壮观。总建筑面积达一万五千多平方米。
    从大雄宝殿左边后门直上,有一座小巧玲珑、形式典雅、砖木结构的观瀑小亭,内分两层,为北宋绍元年(1094年)苏东坡谪居广东,第一次游峡山时倡建的。并亲手题书匾额名曰:"淙碧轩"。元符三年(1100年)东坡被宋徽宗召回,同年十一月作最后一次游峡山,在淙碧轩内留下珍贵手迹--记事碑,这碑记叙了东坡居士由海南琼州渡海北还。当时岭南雅士吴子野,广州玄妙观道士何崇道、罗浮宝积寺僧昙颖、东莞资福寺僧祖堂、归善海会寺僧通老盖以及黄明达、林子中、李公弼等人,从广州(番禺)随舟追饯至清远峡,同游广陵寺(飞来古寺)。此碑亡于明代。清乾隆年间改名飞泉亭,北平翁方纲再集苏东坡字迹,重刻此碑。书法雄浑苍劲,刻工精湛,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。(按:此碑刻拓片已载《清远文史资料》第三期)由于此亭是东坡倡建,并留下珍贵墨迹,故后人称为"东坡亭",现在的初三课文《峡山亭记》即记载讲述此亭。
    亭后有九级飞瀑,为广东四大奇瀑之一,清代才子袁枚对倡建此亭者及九级飞瀑,都给予很高评价。文云:"纵横丈余,八窗明净,闭窗瀑闻、开窗瀑至,取九开银河置几席间作玩,当时建此亭者仙乎?……"近年来游览区利用这一瀑布资源,建成一小型游泳池。飞泉淙碧、水质清凉,吸引不少游客更衣沐浴,或洗手濯足。诗人墨客,佳句纷呈。如诗人韦丘留题云:"满山浓绿入胸怀,装甲登临鬓未衰。欲涤无尘心可鉴,飞泉九叠挟风来。"作家关振东诗云:"九叠飞泉喷玉珠,洗心池水一尘无。灵台过滤澄清未,应识今吾即故吾。"
    飞泉亭旁有一间慈云殿,内设观音娘娘和金童玉女像,站在殿前远望:层峦竞翠奇石争妍,白云斗丽……,令人心旷神怡,门前还有一棵油料紫荆,曾经十六代和尚浇水、培土、修枝,至今已有四百多年。每年冬末春初,红花布满枝干,颇堪观赏。
    离开东坡亭稍折回头即转磴道而上,有古朴通风的爱山亭,坐下稍息,清风阵阵,波光闪闪,十分惬意。亭对面有石刻名为《爱山亭记》。是邑人清代末科榜眼朱汝珍撰文并书。
    再上为交影亭,是晚清广东学使徐琪所建,亭名是根据苏东坡"岸逼鸟声合,水平山影交"诗句而得,内有建亭碑记,书法精妙。
    由交影亭向峡江方向行十余步,即为云台峰。《县志》云:"常有五色祥云覆盖其上,故名'云台',久旱命寺僧祷之辄雨。"前人有"百道泉声穿石罅,十洲仙气集云台"咏句。云台峰从交影起平整伸开,大有猛虎擒羊之势,悬崖峭壁、临江雄踞。这里从前建有一亭,名曰"临江千古"(已毁)。站在峰前,只见峰峦林立,江水带环,白云缭绕,奇石峥嵘……作家陈残云登临览胜,口占联云:"千峰耸立天连水;万绿飞来石起云。"对此景观作了高度的概括。游览区在此重建一亭,名曰"临江亭。"不但在峡江的来往船只可以仰首观览,登临游客更可以在此欣赏峡山山水泉石、烟霞云雾。前人题诗云:"才入半云亭,已涤尘寰衿。复登绝顶上,诸山烟雾深。我欲结茅芦,了此凡缘心。徘徊不忍去,流水是知音。"
    从交影亭背后到将至飞来禅寺与第十九福地这段路,早已有人题名为"径曲林幽。"现在人们称为"奇径。"这里古木参天,浓荫蔽日,清风阵阵,泉水潺潺。白天,野鸟幽鸣似迓客;黄昏,山鸡静舞不惊人。使人们仿佛进入一个超凡脱俗、清凉自在的世界。所以一九三五年陈可钰将军游峡山时,建议在交影亭之后建一牌坊,名为"福地初阶"。并拟好对联云:"须知各有因由,试问心,哪个愿居人后;喜得臻斯境界,再努力,何愁不到佛前!"他的遗愿,预计会有热心人去完成的。一九八一年作家陈残云、书法家秦萼生游此"奇径"时,即席唱道山道通幽径,林深绿接天。"过了奇径,踏入残垣破柱的飞来禅寺旧址,又万分感慨地续唱:"兴亡千载劫,古刹抹苍烟。"一首《访第十九福地》(七绝)联唱遂告完成。
    在寻访飞来禅寺与第十九福地故址时,我们发现民国十四年(1925年)"重修飞来古寺地脚石磡碑"。这次修理,使明代建立的"飞来禅寺"与"第十九福地"的牌坊得以完整保存下来,赢得游人赞誉。
    所谓福地者,即道教称大地名山仙人所居之胜地也。全国有七十二福地,皆"上帝命真人治之,其间多得道之所"。清远峡山名列七十二福地中第十九这个位置。《禺峡山志》载:"岭南仅洞天一、福二,其最胜者莫如罗浮洞天;而福地一为陶公山,僻处琼海,唯禺峡折在清远,与罗浮东北掩映,如泰恒二望,各岳一方。个中山水奇绝,层峦叠献,幽洞澄潭,白练飞云,嘉木异卉,十二时刹那间,阴晴寒暑,风烟雨雪,尽态极妍。"通过前人这些记述,我们可以初步领略"福地"的涵义,又可以知到峡山的风光名胜如何令人留恋之处。正如清代诗人刘塙(浙江人)《峡山诗》云:"曹溪游遍又罗浮,归棹飞来却早秋。第十九天(指福地)如未到,几乎百粤是虚游。"借用宋代衲子《峡山诗》语:"遍览名山境,无如此峡山。两峰支碧汉,一水抱清湾。松老龙犹在,波澄犀自还。烟萝笼佛座,风月伴僧闲。骚客吟无尽,良工画想难。奇哉真福地,千古镇人寰"!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